當我終於鼓起勇氣向家人出櫃,告訴他們我是跨性別男性時,整個客廳陷入了一片死寂。

父親僵著臉一言不發,母親的眼眶裡瞬間蓄滿了淚水。那一刻,我的心臟怦怦直跳,手心都是冷汗,彷彿將自己的靈魂都赤裸裸攤在他們面前孤注一擲。空氣凝結的幾秒鐘裡,我只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,內心交織著恐懼、期待,還有一絲如釋重負。

其實,在那句真相脫口而出之前,我已經在心裡練習了無數次。從很小的時候起,我就隱約感覺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。家人和周圍的人一直當我是個女兒,但「女兒」這兩個字對我而言卻格外陌生和沉重。青春期時,看著鏡中逐漸女性化的身體,我常感到恐懼和抗拒。夜深人靜時,我無數次幻想:如果一覺醒來能變成男生,那該有多好。




長久以來,因缺乏對性別認同的了解,我對自己產生過深深的自我懷疑。我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一個叛逆的假小子,或許只是女同性戀,而非真正的男生

直到某天在網路上偶然接觸到「跨性別」這個詞彙,我才恍然大悟自己並不孤單——原來我的性別認同是男性。我終於找到一個能解釋自己多年來感受的詞,既興奮又害怕。興奮的是我不是怪物,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和我一樣;害怕的則是,我開始明白,若想成為真正的自己,遲早得面對向至親坦白這個事實的那一天。

從發現自己是男生的那刻開始,我心中便有兩種聲音拉扯著:一個聲音要我永遠隱藏,維持表面的和平;另一個聲音則細語著「做你自己,別再活在假象裡」。猶豫與掙扎反覆上演,我遲遲無法決定何時、如何開口對家人說。我多次在飯桌前張了張口,話到嘴邊卻又硬生生吞了回去。每當對上父母充滿期待的眼神,我就感到愧疚,怕自己會成為他們的失望,更怕他們無法接受真正的我。坦白的念頭無數次在膽怯中被我按下,但對自我的壓抑讓日子變得灰暗窒息。我漸漸明白,繼續隱瞞只會讓我們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,而我終究無法永遠假裝下去。





終於,經過漫長的思想拉鋸,我下定決心不再逃避。我寫了又撕毀好幾封給爸媽的信,反覆練習開口的那一句話。那天晚上,我深吸一口氣,決定賭上一切誠實以對——於是便出現了開頭那一幕。

短暫的靜默過後,迎來的是一連串意料之中卻依然令我心碎的反應。母親率先哽咽著開口:「為什麼你要這樣?我們的女兒怎麼會……」她的話語淚水般斷斷續續,充滿困惑和悲傷。父親皺著眉,聲音發顫卻刻意壓低:「這是哪裡學來的?什麼亂七八糟的性別認同?我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,你怎麼突然就說自己不是女的?」他的每個字都像在質問,又像在懇求,試圖抓住那個熟悉的女兒不要走遠。

聽著父母的質疑和震驚,我只覺得胸口發緊,嗓子又乾又啞,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應。眼淚在眼眶打轉,我努力穩住顫抖的聲音解釋:「我沒有變成別人,一直以來,我內心就是男生……只是不敢讓你們知道。」然而這些話語在當時聽來是如此無力。母親搖著頭哭泣,父親嘆息著轉過身不再看我。那一晚,我沒能得到一句理解或安慰,取而代之的是父母難以接受的神情,以及瀰漫在家中的失望和震撼。





隨後的日子,家裡彷彿按下了靜音鍵。父母沒有再提起這件事,餐桌上依舊擺著三副碗筷,但氣氛早已不同以往。

母親紅腫的眼睛透露她哭過,但見到我時只是強顏歡笑地問些學業或工作的近況,再也沒有提過那晚的對話。父親則沉默地躲在報紙後頭,偶爾只字片語也是關於天氣和雜事,彷彿我們之間從未有過那場傷筋動骨的交談。他們繼續用原本的名字稱呼我,口中仍是「女兒」,好像我從未說過自己是他們的兒子一般。

這種跨性別家庭關係中的冷處理,比爭吵更讓人難受。我知道父母可能需要時間,但日復一日的裝作無事,令我的心逐漸冰冷麻木。每當聽見母親用溫柔卻哽咽的聲調呼喚我的舊名字,我的胃就像被揪緊了一樣難受。我開始懷疑,或許沉默便是他們的答案——他們寧願假裝什麼都沒發生,也無法真正面對我作為一個跨男的事實。我理解他們心中的震撼與茫然,畢竟這對他們而言太突然、太陌生;但同時,我也感到深深的孤獨和挫敗,因為最親的家人未能真正理解我內心的掙扎。





「家人在身邊,我卻彷彿成了隱形的人。」

陷入低谷的那幾週,我彷彿行屍走肉般度日。白天強打精神出門,夜晚一個人縮在被窩裡默默流淚。我不知道未來將會如何,只覺得眼前的日子一片灰暗。我曾一度後悔向家人坦白,覺得也許繼續隱瞞會比較容易;至少那樣,家人的愛不會攪雜著失望的成分。然而,塵埃落定後冷靜下來的一刻,我意識到自己其實鬆了一口氣。儘管代價沉重,但我終於對他們坦承了真相。這份誠實令我感到痛苦,卻也帶來了一絲前所未有的輕盈——我不再需要背負秘密活下去。





為了走出那段黑暗,我決定主動尋找支持和出口。

我開始在網路上瀏覽與向家人出櫃相關的文章和故事,試圖從他人的經歷中獲得啟發。有一天,我鼓起勇氣匿名在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處境。出乎意料地,我收到了許多來自陌生人的鼓勵訊息。其中一些是和我年紀相仿的跨性別男性,他們自稱是我的「兄弟」,分享了他們的跨性別出櫃經驗。透過傾聽這些故事,我才明白原來在這條路上我並不孤單。許多像我一樣的跨性別者也在努力面對家庭的不理解,一步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定位。

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故事:有人被家人趕出家門,有人則經歷了漫長的冷戰後父母才慢慢鬆口接受。

不管故事細節如何,每個人在敘述時的顫抖和淚水都那麼真實,彷彿在述說著我的心事。透過這些交流,我獲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勇氣——原來我們雖然各自走在不同的道路上,卻在經歷著相似的傷痛和成長。我開始接受專業的跨性別心理支持,定期和懂得跨性別議題的諮商師談談心。在這安全的空間裡,我不必隱藏或偽裝,可以盡情傾訴內心的恐懼與期待。專業的陪伴讓我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,理解父母可能也需要時間去消化,同時慢慢修復被撕裂的親子信任。




除了尋求外在的支持,我也努力為自己建立內在的力量。重新拾起了從前的興趣,例如寫日記和慢跑,把煩亂的思緒化作筆下的文字,或藉由揮灑汗水來釋放壓力。

這些成了我的情感出口,讓那些難以對人言說的委屈和憤怒有了宣洩的途徑。我還養成每天對著鏡子微笑的習慣,提醒自己值得被愛,也值得為自己的快樂負責。慢慢地,我感覺胸口的重擔沒有先前那麼沉重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踏實的平靜。我明白在現階段,父母或許還無法完全理解我,但這並不代表我就不完整或不值得被愛。我相信,每個人都該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的情感出口,讓那些無法對家人傾訴的情緒有一個安全的去處。





時至今日,我和家人的相處依然在調適當中。我不再強求他們馬上改口稱呼我兒子,因為我知道改變需要時間。

我們會一起吃飯、看電視,即使談論的多半是日常瑣事。我偶爾也會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成就,讓他們看到離開「女兒」框架的我依然過得踏實而努力。雖然他們仍未真正談論過我的轉變,但我感覺得到,他們對我的關心始終如一,只是表達愛的方式變得小心翼翼。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,他們心中的疑問終有一天會找到答案。我也學會了用耐心和溫和去對待他們的掙扎——畢竟,這是屬於我們全家的成長過程,而不只是我的單一旅程。


我的故事或許還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,但已不再是最初那般絕望無助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和與希望:平和於接受現實的樣貌,抱持希望地展望未來。

我深知這條路上充滿挑戰與淚水,可我也確信自己並非孤軍奮戰。每當回想起那晚在客廳裡鼓起勇氣的自己,我都會在心中默默對那個顫抖的身影說聲謝謝——謝謝你願意為真實的自己而勇敢一次。

「這條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。也許過程艱辛,但做回自己,永遠值得。」


補充資料參考:
性別不安聖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