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8月

假體VS重建手術
已經在用假體的我,還需要手術嗎?
在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刻,不禁自問:「已經在用假體的我,還需要動那個大手術嗎?」這個疑問,正困擾著許多兄弟們。當我們已經透過STP過上理想生活,是否還有必要冒險進行陰莖重建等複雜的手術?讓我們一起探索幾則真實經驗和專業觀點,聊聊「假體 vs 手術」的抉擇。
假體使用者的真實經驗分享
來自臺灣的 Ted 是一位跨性別男性。他在一檔Podcast中坦言,他並沒有選擇做陰莖重建手術,反而樂於使用自己原有的身體構造過親密生活。對他而言,有沒有「造一隻陰莖」並不影響他作為人或身分認同。他甚至幽默地自稱是「有陰道的Gay」,過去和男同志及泛性戀者皆有交往;對他來說,吸引彼此的是性別氣質而非性器官。Ted 的故事充分說明:跨性別的終點不只有性別重置手術這一條路,即使保有陰道也能當個快樂的男同志。
不只是Ted,還有許多跨男分享了類似的心聲。在國外的跨性別專題採訪中,就有年輕跨男表示他打完睪固酮、做了平胸手術後,並不打算進行下體重建。原因很簡單:目前的手術選項效果並不理想,而且他本人並沒有這方面的強烈焦慮。他說:「我不想做陰莖手術,因為現有的選擇沒有那麼好,而且我也不需要那樣做。我對自己的身體並沒有太大困擾,並沒有強烈的性別不安。」這種觀點在跨性別族群中相當常見——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沒有做完整醫療轉換並不影響你作為跨性別者的身分。
事實上,統計數據也反映出類似趨勢。美國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,只有大約4%的跨性別男性做過下體手術(包含陰莖重建或陰蒂延長),將近一半的人表示對此有興趣,但也有近一半明確不想做。在那些不打算進行下體手術的跨男中,最常見的理由就是「我不需要靠手術來完成自己的轉變」,其次是擔心手術的副作用和風險。換言之,選擇不做下體手術的跨男其實並不在少數。臺灣一篇深入報導也指出,由於生殖器重建手術成本高、風險大,真正決定去做的跨性別者屬於極少數。多數跨男往往在存到一定金額後,先完成上半身的手術(如乳腺切除)並更換身分證,之後就暫緩甚至放棄繼續進行下半身的重建。畢竟,不是每個跨性別者都認為自己非得擁有一具「完整的」(重建)男性性器官不可。
上述這些真實經驗告訴我們:對許多人而言,假體不只是過渡方案,更是許多跨男的最終選擇。當生活已經因為荷爾蒙療法、平胸手術和假體的輔助而趨於自在,是否進一步追求大型手術,完全取決於個人對自身身體的期待和舒適度。
假體的優勢:功能、心理、成本與風險
選擇使用假體而不做手術,背後有多種考量,往往與功能需求、心理感受、經濟成本和健康風險等因素有關。我們逐一來看:
• 功能滿足:
現代的FTM假體種類繁多,幾乎可以涵蓋跨男生活中的各種需求。例如,有些假體專為日常塑形與站立小便而設計(俗稱STP裝置),也有的內部有硬蕊可供性愛時插入使用。透過選擇適合的假體,跨性別男性可以實現站著小便、在褲襠營造隆起、甚至進行親密行為,大幅提升生活便利性與自信心。許多使用者分享,他們初次感受到褲檔間有「東西」時,那種真實感令人激動不已——彷彿真正確認了自己的男性身份。相反地,如果假體使用不當,也可能偶有挫折感(例如固定不穩或姿勢不便)。但整體而言,市面上品質良好的假體產品,足以在功能上大幅減輕跨男對生理缺憾的在意。
• 心理安心感:
對許多跨男而言,假體帶來的不只是生理功能,更是一種心理支柱。透過穿戴假體,他們在公共場合或親密時刻能感覺「自己並不缺少什麼」,大大降低了性別焦慮。在臺灣的跨性別論壇上,就有網友分享:每當下體焦慮變強時,他會使用假體來舒緩壓力;有了假體的陪伴,日常照鏡子時看見的自己更貼近心中所認同的樣子。此外,也有人把假體比喻為「安全感來源」:就像有人戴上幸運符才有自信出門一樣,帶著假體的一天,心情特別穩定踏實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假體的存在有時還能促進親密關係的滿意度。有跨男分享他與伴侶之間因高仿真的穿戴式假體而受益良多,甚至直言「假體真的讓我的人生更完整了」——過去曾嘗試一般情趣用品店的穿戴裝置,但效果不佳,自從換了專為跨男設計的假體後,不僅性生活更和諧,自我認同也更加鞏固。
• 成本考量:
金錢和時間成本是硬價值上的巨大差異。高品質的矽膠假體價格從數千到數萬元新臺幣不等(視款式功能而定),通常一次購買即可長期使用;相比之下,陰莖重建手術往往需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新臺幣 。臺灣有跨男在30歲前就完成三階段性別重置手術,花費約百萬元之譜。對多數人來說,這筆金額並非小數目。此外,手術還隱含著時間成本——多次手術及住院復原可能耗費數月甚至更長,對工作與生活造成中斷。反觀使用假體,幾乎沒有時間成本:挑選合適的產品後,只需日常清潔保養,就能立即投入使用,不影響工作和生活節奏。
• 安全與風險:
假體使用本身對身體幾乎沒有直接風險。無須開刀就無傷口感染的顧慮,更不存在麻醉、術後併發症等問題。最多是使用站立小便裝置時要注意清潔,避免尿液殘留引起不適罷了。相較而言,任何大型手術都伴隨潛在風險。正因如此,不少跨性別者把假體視為一個「低風險、高回報」的方案:它讓自己在不傷身體的前提下,獲得了接近手術效果的體驗。有人戲稱:「假體用得好,焦慮煩惱少。」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,卻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:假體帶來的安心感,遠大於它所需承擔的代價和風險。
綜合以上,假體的優勢在於以最小的身心成本,換取最大的生活品質提升。當然,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假體並非萬能,但它確實為無數跨男提供了一條安全而有效的替代道路。
醫療手術的利與弊(激素療法與陰莖重建)
談過假體,我們再來看看傳統的醫療途徑,包括荷爾蒙療法和陰莖重建手術,它們各自的優劣勢又是什麼。在做抉擇時,瞭解醫療選項的現實情況,有助於我們衡量是否真的「還需要手術」。
• 激素療法的作用:
絕大多數跨男性在轉換過程中都會接受睪固酮(男性荷爾蒙)療法。睪固酮能夠帶來聲音變低、肌肉發達、體毛增加等男性第二性徵的改變。在心理層面,很多人在打針後不久就感到安心:每天照鏡子,看見越來越像心中那個「自己」的模樣。相較手術,荷爾蒙的效果漸進且自然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,睪固酮並不能自行「造出」一根陰莖。它通常會讓陰蒂組織增大(俗稱小弟弟長大),但平均長度只有數公分,遠不足以行使站立排尿或 penetrative sex 等功能。激素療法的優點是能大幅減輕大部分性別不一致帶來的焦慮(例如聲音與外表的違和感),缺點則包括需終身定期施打、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(如皮膚出油、禿髮等)。總體來說,荷爾蒙療法是多數跨男的必要選擇,但它無法完全取代手術或假體在下半身功能上的作用。
• 陰莖重建手術的利與弊:
陰莖重建,是女跨男(FTM)可以選擇的性別確立手術中,過程最複雜、風險和花費最高的一項。它通常需要分多期完成,包括子宮卵巢摘除、尿道延長、重建陰莖、植入陰莖假體等步驟。這項手術的潛在優點在於:完成後,你將擁有一個由自身組織形成的「永久性陰莖」。理論上,它可以(經過後續植入勃起裝置)達到類似生理男性的性功能,包含勃起進行插入式性行為,以及透過延長的尿道站立小便。對某些跨男而言,這帶來的心理滿足是無可取代的——就如同前述的小羿(化名)所說,沒有陰莖對他而言就像缺了一隻手,這本應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,遺失了就要補回來。許多決定走上這條路的人,正是抱持著「終於找回缺失的拼圖」那樣的決心與渴望。
然而,陰莖重建的弊端與挑戰同樣不容忽視。手術風險方面:由於重建需要大量皮瓣移植與複雜的組織縫合,併發症機率不低。文獻記載,此類大型手術最嚴重可能導致移植組織壞死,甚至需要截肢保命。小羿分享他在第2階段手術後,高燒不退、傷口劇痛,靠著意志力捱過,而身邊也有術後進出加護病房數次的案例 即便撇開危及生命的風險,多數人術後仍須面對一連串漫長且不適的恢復:住院觀察、傷口疼痛、石膏固定腿部(若取腓骨造陰莖)、臥床數月復健行走等。功能方面也有侷限:若以腿骨或前臂皮瓣重建的陰莖,通常處於半勃起大小(缺乏海綿體自行收縮功能),日常穿褲需特別注意角度,稍不留神甚至可能發生「骨折」(假體斷裂)。之後還得再植入矽膠或充液式陰莖假體才能實現「人工勃起」,而這些植入物本身有使用年限,壽命到時還得再動手術更換。如果選擇另一種陰蒂釋出(陰蒂延長術)的路線,雖然手術風險和費用較低,也不需要預先埋尿道管,但最終獲得的陰莖尺寸較小,只能站立排尿,無法滿足插入性行為需求。換言之,目前沒有一種下體手術方案可以十全十美,各有優缺。
心理層面,手術並非萬靈丹。一些跨男在歷經千辛萬苦完成所有醫療步驟後,發現內心的課題仍在:自我認同與社會適應並不會因為生殖器的改變而自動解決。醫師們常在術前反覆叮嚀:「手術不能解決一切。」最終能否開啟新的人生,取決於個人是否已具備足夠的自信,並對現狀感到滿足。有報導指出,即使完成了手術,有些跨性別者仍可能陷入憂鬱甚至輕生。這並非否定手術的價值,而是提醒我們:手術只能改變身體,心靈的成長與調適仍然重要。
總的來說,陰莖重建手術是高風險、高投入、高回報(對部分人而言)的選項。一旦成功,它確實能在生理上貼近順性別男性的體驗,對特定跨男帶來無可比擬的滿足。但同時,它要求個人投入巨大的身體、金錢和心理成本。因此,越來越多跨男在權衡利弊後選擇觀望甚至放棄——畢竟,選擇手術與否,不是衡量「夠不夠男人」的標準,而是回歸到個人幸福感的考量。
我適合哪一種路線?
回到我們開篇的問題:「已經在用假體的我,還需要手術嗎?」答案其實因人而異,但有一點可以肯定:無論最終選擇哪條路,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適、自在,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標準。
如果你是那種對下半身仍有強烈焦慮的人,渴望每天醒來身體就是完整的男性構造,並且做好心理準備和資源投入去面對漫長的醫療過程,那麼陰莖重建手術或許適合你。正如有些跨男所分享的,他們寧願冒任何風險也要擁有屬於自己、可感覺存在的陰莖,以至有人形容「即使過程艱辛、遇到所有可能的阻礙,我也寧願餘生都帶著一個『自己的屌』」。對這些朋友而言,手術帶來的是難以言喻的解脫感,一種多年夢想終於成真的踏實。
但是,如果你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已感到滿意——靠著荷爾蒙讓外貌聲音符合心理性別,透過平胸手術解除胸部困擾,日常還有假體輔助站尿或親密——那麼完全可以不急於改變現狀。許多跨男和你一樣,選擇在此停下腳步,他們照樣擁有幸福的人生、穩定的感情關係。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:「其實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才是男人。無論有沒有摘除某些器官、是否擁有重建的陰莖,只要自己滿意自己的狀態,就好了。」 每個人的跨性別旅程都獨一無二,重點在於找到讓自己安心的定位。就像Ted的故事告訴我們的:縱使保留陰道,他依然過著快樂而坦然的男性生活。
最後想給猶豫不決的你一點建議:不需要急著做決定,更不需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否定自己 。花點時間和自己的心對話,或尋求專業諮商和過來人經驗分享。無論最終你選擇假體、手術,或者兩者搭配,甚至只透過社會角色轉換,那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個人選擇。重要的是,這條路能讓你更自在地活著、穿上喜歡的衣服、和身邊的人自然互動——這才是我們追求性別肯定旅程中最棒的收穫。
記住:假體也好,手術也罷,你永遠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步伐。
所謂「過渡」或「最終」,從來不是外界可以定義的;你的快樂與完整,只有你自己說了算。
附加資源連結
• Medium 專文|《跨越性別的高牆》系列報導(三)– 記者黃硯琳撰寫的深度報導,詳細記錄了一位台灣跨男性從荷爾蒙、各階段手術到陰莖重建的親身經歷。